产品中心
湖北省特定种类设备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撷英
院长杨笑峰(左一)陪同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泽洪(左三)和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詹永杰(右二)在特检院调研。
在风光迤逦的武汉东湖之滨,有一栋五层红瓦楼房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虽显朴实无华,但也醒目幽静。这就是湖北省特种设施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湖北省特检院)。
2012年12月的一天,与李新成、邓阳春、王泓等科研领军人物围坐于院长杨笑峰的办公室,这些在特定种类设备安全检验检测领域颇有建树的检验和科技工作者,面对记者的采访,个个语言谨慎、质朴。谈成绩不沾沾自喜,说未来没豪言壮语,给人留下宁静、大气的深刻印象。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境界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们的研究成果一次次填补国内空白,使湖北特检院在全国质检系统声誉鹊起,影响日盛。
湖北省特检院,2007年由原湖北省锅检所和湖北省特检所合并组成,是湖北省质技监局直属事业单位、省级综合技术机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第三方公正检验机构。主要从事全省责任范围内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60项)安全的检验检测及相关工作。
据记者了解,两所合并之前的湖北省特检系统,重检验而轻科研的现象普遍存在。“检验收钱,科研花钱”的陈旧观念,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主导地位。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展开,特检事业既赢来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院长杨笑峰说,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特检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及时研发和掌握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领域里的新设备、新技术,仅凭传统的设备和技术,就很难进入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在检验检测市场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一定会遭到无情的淘汰。
为此,湖北省特检院从2008年起,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在全院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大讨论、大教育活动,并适时颁布实施《湖北省特检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首次从制度层面鼓励干部职工开展科技创新。“如今,重视科研,想从事科研的人越来越多。”杨笑峰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对记者说。
此后,湖北省特检院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检验为基础、以项目为引领、以科研为先导、以队伍为保障,检验与科研并重”的发展新思路。从此,湖北省特检院走上了一条检验与科研“双轮驱动”的科学发展之路,创造了湖北省质监系统唯一一个项目入选“十五”科技目录的记录。
从检验一线;为了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湖北省特检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抢占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加快应用最新研究成果,努力提高检验水平和质量。
2008年,该院实施《湖北省特检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将年收入的5%作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新工具、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进一步完善科研机制,始终保持检验技术的先进性。
“从项目入手,推动科研发展”、“从原始项目开始挖出多个项目,不断持续创新”、“‘十一五’到‘十二五’,所有科研项目都是从实践中来,都是带着问题,在检验一线中提炼出课题”。“这些在实践中摸索的成功经验,已成为我们开展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杨笑峰说,科技成果如果不能转化成生产力,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特检科研成果一定要能够及时应用到检验检测的实践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能摆花架子,沽名钓誉。
作为技术机构,湖北省特检院充分认识到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该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检”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资源中的资源的观念。通过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组织上岗培训,加强检验检测方法、法规标准、检测技术培训,组织举办各种科技讲座,举办在职人员学历教育等,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了一支创新意识好、科研能力强、技术经验丰富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队伍。目前,湖北特检院的人才布局更趋合理。在131名在职员工中,专业技术人员99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9人,本科学历71人,大专31人;高级技术职称32人,中级技术职称35人;现持证(检验和无损检测证书)人员共有103人,高级检验师6人,检验师74人,无损检测高级人员20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年轻人在科研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据悉,目前,该院实验室的责任人大都由35岁以下年轻人担任。
杨笑峰:湖北省特检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从事特种设施安全监察与检验研究工作30多年,具有深厚的专业技术造诣。领导湖北省特检院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其中“超声波相控阵和衍射时差法(TOFD)自动检测设备和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ABTMI-1型超声波检测设备”获得省质监局科技兴检一等奖、参与的“国内外锅炉法规标准比较研究”获得省部级三等奖、“HBTJ-1A型球罐联合检验工作平台”项目获得专利。撰写了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在《中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等多种专业期刊上发表,并参与了《特定种类设备事故应急与调查处理》、《氧舱技术与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多部专著的编写。
李新成:湖北省特检院正院级领导,正高级工程师,被誉为该院科研的中坚。十多年来相继承担了ABTMI-1型多功能超声波探伤仪设备和检测方法,这也是中国第一台替代进口的TOFD检测设备,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独立生产此类设备的国家;主持并参与的HS800便携式TOFD检测设备和技术研究,成为中国第一台便携式TOFD检测设备;另外,他主持并参与的“超声波相控阵和衍射时差法(TOFD)自动检测设备和技术研究”课题,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2012年10月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成果鉴定。来自全国不同行业的19名专家,一致给出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鉴定结论。
邓阳春:湖北省特检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国家质检总局WTO/TBT国外通报评议组专家,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先进个人。他在结构应变强化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其中结构承载能力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外影响较大,部分成果已转成工程应用。他一直站在材料损伤研究的前沿,常与国内外专家一起研究探讨,跟踪世界最新技术。近年来承担了诸如“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K02B02项目、“质检公益”201010028(在研)、“质检公益”201110030(在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K06B02项目(在研)。以上课题均为相关任务负责人(科技部备案),均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助,国拨资金超过60万元;直接用于科研总资金超过100万元。同时,他在材料损伤领域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有10多篇被SCi、Ei和ISTP收录。多次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成为湖北特检院的科研领军人物。
浓厚的科研氛围,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使湖北特检院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众多科技人员在立足基础性研究的同时,抓住那些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企业欢迎的重大科技课题,刻苦攻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实验室和检测设备等“硬件”的先进程度是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保证检测质量的基础。近年来,湖北省特检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条件改善,将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由院领导、室主任、年轻专业人员、科研人员组成项目工作专班,集中力量大抓项目建设,使实验室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据悉,目前该院检测、科研用房面积达到8200多平方米,检测仪器设备1000多台(套),固定资产原值8000多万元,其中不少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11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在武汉组织有关专家对湖北省特检院和武汉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超声波相控阵和衍射时差法(TOFD)自动检测设备和技术研究”项目进行鉴定后认为,该项目研发的设备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一改我国同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超声波相控阵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也是超声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基础尚很薄弱,目前国内超声波相控阵检测设备全部依赖高价进口。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波相控阵检测设备和技术,并形成产业化,拓展产品线,打破国外对我国检测设备的垄断局面,进一步推广该技术的应用,提高我国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水平,2008年,湖北省特检院在国家质检总局申请立项。该技术属国家级新技术新设备研发项目,在航空航天、核电、机械制造、电力、石油化工、铁路等领域应用广泛,可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介绍,目前国内的仪器设备研究者和生产商主要关注于锅炉单个部件或系统的测试(如水泵、风机、燃烧器等),一般只具备单功能能效测试设备的制造能力(如燃料分析、温度测量、压力测量、流量测量等),将全部的测量数据进行整合集成,在数字化平台进行传输、集中、处理的技术研发在国内属于空白领域。
美国CE公司在电站锅炉运行测试领域积累了相当经验,按照ASME的标准进行了大量的燃烧系统、风机系统、脱硫系统等电站运行系统试验,但CE公司的测试对象仅限于电站锅炉。日本对于工业锅炉的能效测试技术与我国传统的测试技术无异。而在中国最需要进行锅炉能效测试、监测和评价的工业锅炉,其分布特点为点多面广,从人口稠密的城市到交通不便的山区。国外的电站锅炉测试技术无法适应我国的工业锅炉分布特点和运行特点,这就对测试仪器设备提出了集成、车载的要求。基于物联网的锅炉能效测试集成系统首次融合集成了无线传输、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最新技术,属国内首创。
武汉科技情报中心的查新报告对此项目的查新结论为:“经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数据库进行检索表明,除委托单位在煤气成分和热值测量方面进行了研究其技术特征与该项目查新点相近。除此之外,未见与委托项目查新点技术特征相同的专利、成果及非专利文献报道。”这说明此项目是全新的研究课题方向。
据悉,此项目为湖北省特检院和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科研项目,项目总投资为120万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仅以湖北省为例,2011年全省约有在用锅炉1.59万台,还约有200台锅炉的定型产品能效测试市场。
此项目的产品的商业市场同样十分广阔。我国现有35家锅炉定型产品测试机构,60家锅炉在用能效测试机构。随着测试工作的深入,必然有越来越多的地市级、县级检验检测机构进入到能效测试服务市场。因此本项目的产品将是各级能效测试机构的首选装备,将可为制造、使用单位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湖北特检院还积极申报国家质检总局和和湖北省科技立项,不断拓宽科研经费筹措渠道和研究领域,据统计,近三年,该院共申报国家质检总局和和湖北省科技立项21个。其中,以失效模式研究和不锈钢抗腐蚀性能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奥氏体不锈钢抗腐蚀性”项目已在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课题已开题,国拨资金已到位。
“电磁超声导波检测设备研制”项目以研究周向导波的频散特性,为电磁超声探头和激励信号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制不同类型的电磁超声探头,提升电磁超声的转换效率;设计并制作信号接收电路,其滤波和放大功能满足检测需要;根据电磁超声探头和检测对象的尺寸设计工装卡具,以方便探头的安装和拆卸等为主要内容,填补了国内电磁超声导波的设备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局面,促进了电磁超声技术的发展。
据悉,5年来,湖北省特检院检验和科研人员在各类杂志上发表科技论文达100多篇,其中有多篇论文在国际著名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仅2012年就有《检验检测安全手册》、《能承受压力的容器弹性塑性应力分析》、《一起电梯制动器事故的分析与思考》、《特定种类设备事故应急与调查处理》、《超高压人造水晶釜定期检验规程》等论文、专著问世。
据记者了解,随着武汉市区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原有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的建设迫在眉睫。湖北省质监局根据省政府提出的助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要求,整合全省相关资源,提出率先在东湖高新开发区建设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的设想。
平台框架主要包括:湖北标准馆、国家现代工业成像系统质检和技术中心、国家智能识别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棉花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简称一馆三中心)。其中,依托湖北省特检院建设的国家现代工业成像系统质检和技术中心,将推进武汉市乃至全省现代工业成像产业化进程,打造原创的现代工业成像自主品牌,填补国内空白。
国家现代工业成像系统质检和技术中心拟用地2.6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设有实验区、检测区、加工区、技术中心、交流中心等。目前,该中心已选址武汉东湖开发区未来科技城。
基地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黄金工业园区,占地两公顷,总投资40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综合楼3400平方米,动力间600平方米,检验间1500平方米。2010年12月底正式开工,经过一年十个月建设,于2012年10月正式落成。基地位置比邻京珠、沪蓉两条高速公路和武汉市四环线国道纵穿,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
基地功能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移动式压力容器检验,现阶段主要是汽车罐车检验;二是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实际操作考核;三是特种设备检验测试技术研究用试验场地。
基地内设有力学试验室、发声射试验室、常规无损检测试验室、化学分析室、金相实验室、限速器及钢丝绳测试室、热工测试试验室、电气实验室、动力车间射线探伤室等,以及以真实设备为主体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实际操作考核场地、电化和计算机机考教室。
据了解,江夏基地建设完全与检验工作相适应,检测场地宽敞,车辆交通方便、检验分区合理,注重绿化环保,检验工艺先进、设施装备精良。基地的检验硬件设施、污水处理、实操考核都按一流的标准建设,能对特种设备的相关工作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是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有力举措,推进检验测试平台建设重要步骤,对该院的事业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随着科研的发展,大批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应用,科研对检测的反哺作用愈来愈强。据统计,2012年,湖北特检院共完成特定种类设备检验、检测及测试5万多台。检验领域得到不断拓展,检验收入逐年增长,保障了全省特种设施安全,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国质量报》
- 上一篇: 足球场所标准图示大全
- 下一篇: 铁建重工获专利:刮板输送机新技术助力煤炭行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