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案例

热点 六大工作稳步推进2020中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大会热议这些事

更新时间:2024-08-17 14:54:58 更新来源:合作案例

  为进一步打造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功能,12月20日,

  本届论坛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青岛古镇口核心区管委、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承办;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特种纺织品分会、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协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俞建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青岛古镇口核心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刘玮,和来自军委装备发展部、相关军兵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近400位业内人士参会。

  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主持。

  刘玮在致辞时表示,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纺织品是第二大类军需装备品,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东华大学等单位与古镇口核心区共同发起举办中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大会,密切纺织行业和军需单位交流合作,积极推动纺织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但有助于部队战斗力提升,而且会促进整个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高勇在致辞时表示,纺织军民两用技术经过这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在提升军民科技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高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增强军民融合试点示范效应和完善军民融合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形成了纺织行业军民互动的良好局面。他总结了过去五年纺织行业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方面的六项工作:一是成立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统筹纺织行业军民融合资源,集中力量支持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二是搭建军民两用技术交流与展示平台,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和相互转化;三是编制《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目录》,为纺织行业开展军民对接和军需方了解纺织行业最新技术和成果提供参考;四是设立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专项,解决当前军民两用技术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和明显问题;五是推进纺织军用标准化工作,为军民两用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六是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行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推广行业科技成果。

  高勇指出,推动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应格外重视军地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升。我们应按照军地联合、共育人才的思路,加强军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合作,拓宽军地人才教育培训渠道,夯实人才融合这个军民融合的基础工程。创新是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源动力,行业应坚持科技创新和政策制度创新两轮驱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互促进,构建强大的军民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最大限度发挥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对军需、民用产品的提升和拉动效应。今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未来我们将以强国、强军、强业为目标,遵循国家和军队发展建设规划,本着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统筹衔接、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强纺织行业军民两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施纺织行业军民两用重大工程项目,完善纺织军民两用标准体系,增强纺织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建设纺织行业军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和新型科研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着眼全局,统筹兼顾,推动军地资源、技术、成果向战斗力和国民经济转化,促进纺织行业和军事系统工程现代化建设。

  彭燕丽宣读了第二届“军服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获奖结果。“军服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是由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指导,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东方时尚中心承办的一项行业重要活动,旨在弘扬军旅文化,探索纺织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应用。第二届“军服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历时半年,评选出最终的优胜者名单。

  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社会服务和军事后勤统筹服务,为纺织行业军民融合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经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等流程,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为行业首家“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中心”。高勇为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林授牌。

  在主旨报告环节,孙晋良介绍了我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现状及发展战略。他通过关键材料技术、关键加工技术、关键应用技术方面介绍了目前我国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从安全防护、军用装备等方面对未来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解析,并针对相关技术未来发展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探讨研究所所长张华对高性能阻燃防护面料需求进行了解析。阻燃作战服作为多维防护重要能力之一,引起了军需装备研究者的关注,此外,携行器具、睡具、作战靴、护具等装备也需要具备阻燃、抗熔滴、耐磨等性能。研究高性能阻燃防护面料,在纤维材料研究层面要实现核心功能材料的突破,在应用层面要实现多纤维混纺材料协同增效技术。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遵峰以“高性能柔性智能材料的创新与应用”为题,介绍了如何利用自然界中生命运动的特征,从褶皱结构、捻曲结构、螺旋结构、折叠结构等方面研发柔性智能材料的思路。在捻曲结构方面,课题组研发了捻曲核壳结构水凝胶纤维、强度与韧性接近天然蜘蛛丝的超强人造蜘蛛丝纤维、人工肌肉纤维,发现了纤维捻曲的扭热制冷方案,获得了突破性的制冷效率;螺旋结构方面,研发了人工皮肤、人工肌肉;褶皱结构方面,研发了零泊松比导电材料,获得了大形变下电阻稳定弹性导体。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永明介绍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与安全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是中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国民关心海洋程度有多高,科学认知海洋水平有多深,国家经略海洋能力有多大是具体体现。在介绍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演进、概念与内涵、对外路径、对内路径等内容后,金永明表示,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海洋的作用不可或缺,即海洋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推进和实现,包括南海问题的解决,应符合我国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目标,而进一步保障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固化海洋管理机构职权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就特别重要,以实现依法治海目标。

  青岛大学海洋纤维材料研究院院长夏延致介绍了海洋纤维材料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军事领域的用途展望。他表示,未来生物基发展重点为研发阻燃生物基纤维,突破原料(生物多糖/生物基单体)的关键制备/提取技术,研发新溶剂实现产业化应用,突破高效、低耗、短流程技术实现纤维环保绿色、规模化、低成生产,构建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研发应用全产业链等方面。夏延致认为,当前,海洋生物多糖纤维研究与产业化的研究被逐渐提上日程,由他带领的团队实现了海藻纤维从基础研究到现实产业化的转变。在他看来,未来海藻纤维在军事、民用领域都大有可为。一方面,从技术到装备,海藻纤维产业化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另一方面,纤维原料来源于海洋,其许多性能特别适合用于军事领域。

  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海工事业部总经理李航宇分享了高性能海洋绳缆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据他介绍,尽管国内绳索行业有一定的基础材料资源和制造成本优势,但当前缆绳生产企业研发的产品主要局限于船舶港口系泊等常规应用,在绳索结构、生产工艺、应用方案等方面多数沿用了原有技术,高端高性能的材料、新应用技术仍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较大差异。李航宇表示,目前公司研发高性能海洋缆绳在海洋工程上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突破,2020年公司首批深水系泊聚酯缆正式交付,成功打破了欧美几十年对海洋石油平台深海系泊缆的垄断,为中国对南海深海油气等资源开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高性能海洋缆绳将在深水系泊、单点系泊、海洋牧场、重型起吊、水下安装等方面有较大应用。

  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王闻宇介绍了柔性可穿戴纳米能源采集及防护纺织品的发展情况。他从生物质材料及纤维、功能织物整理、能源再利用、质能转换、智能传感器研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项目研究领域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度契合,经过技术改良也可用于军事领域。以功能织物整理为例,经过超疏水整理的织物,可用于建筑截面自清洁、家具表面自清洁、织物表面自清洁、土工建筑表面自清洁等民用领域,也可用于帐篷、精密仪器、伪装涂层、防化服等军事领域。王闻宇表示,功能性纤维的发展是现代纤维科学进步的象征,未来一段时间内,科研团队将以国家发展的策略为依托,确定研究方向及内容,形成多个特色功能性纤维的研究项目,形成规模化、多领域、高科技的研究体现。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乔志炜讲解了复合材料用立体织物和成型技术。据她介绍,立体织物主要有三向结构、2.5D结构、三维多向结构三种形式,主要应用在防热复合材料、热结构复合材料、透波复合材料、结构复合材料四大领域。在介绍中空织物复合材料时,她表示该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型面的整体成型,不仅具有一次成型、曲面连接强度高、耐颠震、耐振动等特点,还具有可设计性强、功能化处理等优势。在谈到复合材料用立体织物未来的发展方向时,乔志炜指出,立体织物应用将更多地体现在轻质结构织物、多结构耦合织物、自动化装备等方面,将更加聚焦织物的轻质、高强度性能,强调依靠组合结构、一体成型,可实现立体织物材料的多功能特性;立体织物通过结构-工艺-效率耦合设计,可实现快速低成本生产。

  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工程中心高级专家李颖通过应急救援领域需求分析了纺织材料的工程化应用。据她介绍,当前我国的高端防护纺织材料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对于应急救援任务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不明晰,造成了产品性能不能完全满足现场使用的需要。针对个体防护装备纺织品发展的新趋势,李颖提出多个预判:加强个体防护装备应用需求的定制化开发,要针对应急救援任务对服装的性能实际要求,重点在防火隔热、耐酸碱、选择渗透性等方向做纺织材料的功能设计,制定相应标准,规范产品、检测方法与适用场景等;开展高新技术防护面料的研究与开发,进行多层防护面料结构设计、多种纤维混配的研究;未来智能装备的技术迭代会使个体防护装备系统发生颠覆性技术革命,个体防护装备的智能化是必然的发展的新趋势;智能化个体防护装备中纺织品的需求聚焦在高灵敏度的电子织物、发电储能织物、光纤织物等非传统织物。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赵晓明讲解了单兵防护装备的伪装和隐身技术。赵晓明从研发背景、研究现状、待解难题、未来趋势等方面对视觉伪装、红外隐身、雷达隐身、激光隐身、听觉隐身、嗅觉隐身技术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实现材料多频谱兼容隐身,通常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高性能微波吸收材料、红外低发射率材料以及可见光伪装材料形成夹层或多层膜等复合结构;另一种是研制微波高吸收、红外低辐射、同时可见光近红外能伪装的一体化材料。举例来说,超材料通过人工“原子”的排列组合,多频谱隐身超材料可以对电磁波谱进行任意剪裁,实现多波段隐身兼容的隐身功能。不过,目前多频谱隐身超材料要从实验室走向实战应用场景,还有很多方面的实际应用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为大会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论坛上,行业人士围绕军民两用技术政策导向、材料研发、制造工艺、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若干共识。一是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军民融合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为强国强军作出重要贡献,是行业和企业的责任与义务。纺织高性能纤维由军用领域推广至民用领域,符合新材料推动新装备这一新的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提升产业技术上的含金量的重要路径。二是有效推动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突破纤维材料高端化、功能化、前沿化研究,以满足军事装备需求,其次要加强纺织特种加工研发技术力度,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多种结构融合式发展,最后要明确军用产品需求,多维度提升产品的适应性,满足现代化军事装备的需求。三是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强行业企业与军方的需求对接,建立创新体系,应对不断的提高的需求;加强核心技术的突破,保持自我特有优势;规划未来发展,做好前沿布局。

  会议期间设置的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创新成果展示区,吸引众多业内人士驻足参观。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电话:191-5371-9575
立即咨询>>

鲁公网安备 鲁ICP备20210279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