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采
这个会议告诉你纺织军民两用技术最新发展成就
2020年以来,我们经受了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带来的冲击,我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在这之中,纺织行业一方面发挥自身技术和产业链优势积极投入防疫物资生产保障工作,不仅为全世界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也确保了行业平稳发展;另一方面,纺织行业积极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推动军民两用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与应用,构建纺织行业与军方的充分交流机制,推进纺织军民融合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为进一步打造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12月2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青岛古镇口核心区管委、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承办,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特种纺织品分会、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2020中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大会在青岛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俞建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青岛古镇口核心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刘玮,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研究所所长张华,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青岛亿联控股集团董事长刘强,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林,山东省纺织服装协会副会长徐广宁等领导,和来自军委装备发展部、相关军兵种,中国纺联各专业协会、企业界和媒体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主持。
青岛古镇口核心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刘玮为大会致辞。他介绍,古镇口是全国首批唯一一个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近年来围绕战略母港靠前保障和部队战斗力提升,建设六大中心支撑保障平台,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勇当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田”、排头兵,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引进了中科院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4所“双一流”高校,搭建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等8大协同创新平台,集聚了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等170多个涉军涉海高端项目,培育形成了水下水面无人装备、航空航天、卫星大数据应用、军旅文化时尚等特色产业集群,开创了军民融合深入推动、协同创新活力迸发、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园区面貌日新月异的崭新局面。
纺织品是第二大类军需装备品,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刘玮希望与会各单位秉承“科技、时尚、绿色”的理念,加强互动交流,深化科学技术研发、人才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管理创新等务实合作,逐步扩大军民两用技术应用,将大会办成全国知名的盛会品牌,为打造深层次地融合的纺织产业新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回望过去的五年,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勇在大会致辞中总结了过去几年纺织行业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方面的六项工作。
一是成立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统筹纺织行业军民融合资源,集中力量支持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二是搭建军民两用技术交流与展示平台,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和相互转化;三是编制《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目录》,为纺织行业开展军民对接和军需方了解纺织行业最新技术和成果提供参考;四是设立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专项,解决当前军民两用技术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和明显问题;五是推进纺织军用标准化工作,为军民两用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六是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行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推广行业科技成果。
纺织军民两用技术经过这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在提升军民科技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高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增强军民融合试点示范效应和完善军民融合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形成了纺织行业军民互动的良好局面。
高勇指出,推动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要在之前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应格外重视军地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升。人我们应按照军地联合、共育人才的思路,加强军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合作,拓宽军地人才教育培训渠道,夯实人才融合这个军民融合的基础工程。创新是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源动力,我们应坚持科技创新和政策制度创新两轮驱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互促进,构建强大的军民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最大限度发挥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对军需、民用产品的提升和拉动效应。
今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未来我们将以强国、强军、强业为目标,遵循国家和军队发展建设规划,本着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统筹衔接、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强纺织行业军民两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施纺织行业军民两用重大工程项目,完善纺织军民两用标准体系,增强纺织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建设纺织行业军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和新型科研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着眼全局,统筹兼顾,推动军地资源、技术、成果向战斗力和国民经济转化,促进纺织行业和军事系统工程现代化建设。
“军服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是由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指导,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东方时尚中心承办的一项行业重要活动,旨在弘扬军旅文化,探索纺织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应用。第二届“军服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历时半年,评选出最终的优胜者名单。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宣读了大赛结果。
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社会服务和军事后勤统筹服务,为纺织行业军民融合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经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等流程,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为行业首家“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中心”。高勇为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林授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以“我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现状及发展战略”为题,介绍了我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技术瓶颈。针对未来发展,孙晋良建议:加强对接,搭建行业与军方需求单位的对接交流平台;以重大专项为牵引,瞄准全球先进水平,布局军民两用纺织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发展;建立军民两用纺织新材料及制品评价体系及安全保障措施,积极推进军民两用纺织新材料及制品科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建设相关产业集群及示范园区,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及基地建设。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探讨研究所所长张华对高性能阻燃防护面料需求进行了解析。他介绍,阻燃作战服作为多维防护重要能力之一,引起了军需装备研究者的关注,此外,携行装具、睡具、作战靴、护具等装备也需要具备阻燃、抗熔滴、耐磨等性能。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遵峰以“高性能柔性智能材料的创新与应用”为题,介绍了如何利用自然界中生命运动的特征,从褶皱结构、捻曲结构、螺旋结构、折叠结构等方面研发柔性智能材料的思路。
在捻曲结构方面,课题组研发了捻曲核壳结构水凝胶纤维、强度与韧性接近天然蜘蛛丝的超强人造蜘蛛丝纤维、人工肌肉纤维,发现了纤维捻曲的扭热制冷方案,获得了突破性的制冷效率;螺旋结构方面,研发了人工皮肤、人工肌肉;褶皱结构方面,研发了零泊松比导电材料,获得了大形变下电阻稳定弹性导体。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永明以“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与安全挑战”为题作了报告。他介绍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演进、概念与内涵、对外路径、对内路径等内容,并指出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海洋的作用不可或缺,即海洋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推进和实现,包括南海问题的解决,应符合我国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目标,而进一步保障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固化海洋管理机构职权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就特别重要,以实现依法治海目标。
在主题报告阶段,来自相关高校、企业的专家介绍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环节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张传雄主持。
青岛大学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教授夏延致以“生物多糖阻燃纤维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探讨”为题作了报告。他介绍,当前生物基纤维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比如,生物基纤维需求,特别是阻燃纤维需求缺口较大,远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产品利润仍有不小提升空间;全产业链构建难度较高;品牌效应不突出。未来,行业应研发阻燃生物基纤维;突破原料(生物多糖/生物基单体)的关键制备/提取技术;研发新溶剂,实现产业化应用;突破高效、低耗、短流程技术,实现纤维环保绿色、规模化、低成生产;构建全产业链,加强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研发应用,实现产品多品种细分化等。
夏延致认为,未来海藻纤维在军事、民用领域都大有可为。一方面,从技术到装备,海藻纤维产业化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另一方面,纤维原料来源于海洋,其许多性能特别适合用于军事领域。
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海工事业部总经理李航宇以“高性能海洋绳缆的发展及应用”为题作了报告。他介绍,当前国内缆绳生产企业主要局限在船舶港口系泊等常规应用,在绳索结构、生产工艺、应用方案等方面多数仍沿用了原有技术,没有大的突破。国内绳索行业有一定的基础材料资源和制造成本优势,但高端高性能的材料、新应用技术仍被国外掌控。李航宇介绍,目前高性能海洋缆绳在海洋工程上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突破。2020年四兄绳业首批深水系泊聚酯缆正式交付,成功打破了欧美几十年对海洋石油平台深海系泊缆的垄断,给中国对南海深海油气等资源开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高性能海洋缆绳将在深水系泊、单点系泊、海洋牧场、重型起吊、水下安装等方面有较大应用。
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王闻宇以“柔性可穿戴纳米能源采集及防护纺织品”为题,从生物质材料及纤维、功能织物整理、能源再利用、质能转换、智能传感器研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介绍,项目研究领域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度契合,经过技术改良也可用于军事领域。以功能织物整理为例,经过超疏水整理的织物,可用于建筑截面自清洁、家具表面自清洁、织物表面自清洁、土工建筑表面自清洁等民用领域,也可用于帐篷、精密仪器、伪装涂层、防化服等军事领域。王闻宇表示,功能性纤维的发展是现代纤维科学进步的象征,未来一段时间内,科研团队将以国家发展的策略为依托,确定研究方向及内容,形成多个特色功能性纤维的研究项目,形成规模化、多领域、高科技的研究体现。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乔志炜讲解了复合材料用立体织物和成型技术。据她介绍,立体织物主要有三向结构、2.5D结构、三维多向结构三种基础结构及形式,主要使用在在先进复合材料增强体。在介绍中空织物复合材料时,她表示该技术能实现复杂型面的整体成型,不仅仅具备一次成型、曲面连接强度高、耐振动等特点,还具有可设计性强、功能化处理等优势。在谈到复合材料用立体织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时,乔志炜指出,立体织物将在轻质结构织物、多结构耦合织物、自动化装备等方面开展工作;强调依靠织物组合结构、一体成型,可实现立体织物材料的多功能特性;立体织物通过结构-工艺-效率耦合设计,可实现快速低成本生产。
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工程中心高级专家李颖以“从应急救援领域需求看纺织材料的工程化应用”为题作了报告。她介绍,防护服属于个体防护装备的一个大类,是高技术纺织品市场中一个有必要注意一下增长的领域,防护服行业正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新冠疫情的影响,防疫个体防护装备达到了2倍的增长。当前我国的高端防护纺织材料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对于应急救援任务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不明晰,造成了产品性能不能完全满足现场使用的需要。
针对个体防护装备纺织品发展的新趋势,李颖提出以下预判:高性能增强轻量化纤维是防护服的基础材料,加强个体防护装备应用需求的定制化开发,针对应急救援任务对服装的性能实际要求,重点在防火隔热、耐酸碱、选择渗透性等方向做纺织材料的功能设计,制定相应标准,规范产品、检测的新方法与适用场景等;开展高新技术防护面料的研究与开发,进行多层防护面料结构设计、多种纤维混配的研究;防护服在满足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力求便捷、顺畅、舒适;未来智能装备的技术迭代会使个体防护装备系统发生颠覆性技术革命,个体防护装备的智能化是必然的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未来应急救援任务的变革,智能化个体防护装备中纺织品的需求聚焦在高灵敏度的电子织物、发电储能织物、光纤织物等非传统织物。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赵晓明讲解了单兵防护装备的伪装和隐身技术。赵晓明从研发背景、研究现状、待解难题、未来趋势等方面对视觉伪装、红外隐身、雷达隐身、激光隐身、听觉隐身、嗅觉隐身技术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实现材料多频谱兼容隐身,通常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高性能微波吸收材料、红外低发射率材料以及可见光伪装材料形成夹层或多层膜等复合结构;另一种是研制微波高吸收、红外低辐射、同时可见光近红外能伪装的一体化材料。举例来说,超材料通过人工“原子”的排列组合,多频谱隐身超材料可以对电磁波谱进行任意剪裁,实现多波段隐身兼容的隐身功能。不过,目前多频谱隐身超材料要从实验室走向实战应用场景,还有很多方面的实际应用问题亟待解决。
会议最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作了总结。他指出,中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大会举办几届来形成了两点共识。
一是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国家推动富国强军,推动民参军,通过民族的、企业的力量,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为富国强军做出贡献。作为产业、企业,我们也有责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责任。同时,纤维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军事新装备的提升,通过军用领域的应用也让纤维材料的进步得到了体现,然后再将材料推广到民用领域,形成了提升产业企业技术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二是创新是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根本。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需要大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加强功能化、高性能化、前沿化纤维材料的创新;加强纺织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加强产品创新,设计、加工一体化发展产品最重要;加强应用领域的优化提升。此外还要抓住需求,研发各种功能的服用材料、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材料、智能化材料等,要加速材料的快速迭代。
俞建勇强调,需求牵引固然很重要,但提升供给能力也一样重要,作为供应端要提升材料的核心性,加强产品的接受性,从而适应场景多方面的需求。
俞建勇指出,接下来,行业要集聚一定的力量实现整体创新的工作。一是加强需求对接;二是建立创新体系;三是加强核心技术的突破,突破短板“卡脖子”技术,发展特有技术,识别未来发展,努力做好前沿技术的研究,有效应对未来军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