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采

1994年一重庆老妇到朝鲜刚下火车金日成:我明天派人来接你

更新时间:2025-01-04 20:15:09 更新来源:企业风采

  1994年初夏,一位年过七旬的重庆老妇人踏上了前往朝鲜的漫长旅程。她叫胡真一,曾是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却早已离休多年。令人费解的是,朝鲜竟特地邀请这位鲜为人知的老太太前来访问。经过两天两夜的火车颠簸,胡真一终于抵达平壤。让她始料未及的是,车站月台上竟响起热烈掌声,朝鲜高级官员亲自迎接。更令人震惊的是,当晚入住宾馆后,电话铃声响起,竟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亲自来电。金日成在电话中亲切地称呼她为"老战友",并表示第二天会派人来接她。这位普通的中国老太太,究竟与朝鲜最高领导人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往事?为何时隔半个世纪,金日成仍如此牵挂这位老朋友?

  胡线月,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时的东北地区,虽然还未被日本完全侵占,但已经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胡真一的童年并不快乐,家里贫困,生活艰辛,但她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了坚强的性格。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随后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胡真一一家的生活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当地百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胡真一的母亲和二哥被日本人抓去当苦工,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被残忍杀害。这对年仅11岁的胡真一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她亲眼目睹了日本军队在街上抓捕年轻女子,将她们拉进炮楼实施蹂躏。许多女子遭受后被杀害,尸体都没办法找到。有些侥幸逃脱的女子,因为名声受损,最终选择了自杀。胡真一的表妹就是这样的受害者之一。

  为了保护女儿的安全,胡真一的父亲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给胡真一剃了光头,让她穿上男装出门。从此,胡真一就像花木兰一样,以男儿身示人。这种生活方式让她逐渐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也为她日后参加抗日斗争埋下了伏笔。

  1932年,胡真一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一个年仅12岁的女孩,她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在抗联中,胡真一经历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会了使用武器,也接受了革命理论的洗礼。她和其他战士一起,在东北的山林中与日本侵略者周旋。

  有一次,胡真一随部队来到一个村子。村里正在举行一场婚礼,热情的村民将抗联战士们请到家中。按照东北的习俗,客人需要上炕就座。由于土炕较高,个子不高的胡真一在上炕时不得不扶了一下新娘。这个无心的举动却引起了误会,新郎家人认为抗联战士耍流氓,将胡真一告到了部队。经过调查才发现,原来胡真一是个女孩子。这件事不仅让新郎家人尴尬不已,也让胡真一的女性身份暴露了。

  考虑到男女有别,胡真一被调入抗联第五军的妇女团。在这里,她不仅参与战斗,还承担了一些后勤工作。后来,她被安排到根据地的被服厂工作,负责为抗联战士缝制衣物。

  在被服厂工作期间,胡真一遇到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柴世荣,另一个就是日后成为朝鲜最高领导人的金日成。这两段关系,对胡真一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生活艰苦,但胡真一从未动摇过抗日的决心。她亲身经历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也目睹了东北同胞的苦难。这些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信念。在抗联的日子里,胡真一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意志,也培养了自己的革命觉悟。她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1936年的一个寒冷冬日,胡真一正在被服厂忙碌地缝制军服。突然,一位年轻的抗联战士推门而入,他就是柴世荣。柴世荣比胡真一大六岁,出生于山东胶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像许多山东人一样,他也曾"闯关东"来到东北谋生。

  柴世荣进入被服厂是为了领取新军装。当他看到胡真一专注工作的样子时,不禁多看了几眼。胡真一察觉到他的目光,抬头问道:"同志,你要说明帮助吗?"柴世荣有些局促地回答:"我来领新军装。"胡真一站起身,从一旁的架子上取下一套军装,递给柴世荣。就在这短暂的交谈中,两人都感受到了对方身上那种坚定的革命信念。

  此后,柴世荣借着很多理由经常来被服厂。有时是来修补破损的衣物,有时则是来帮忙搬运物资。渐渐地,两人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柴世荣向胡真一讲述了他在朝鲜做劳工的经历,以及他如何学会了朝鲜语。胡真一则与柴世荣分享了她在东北的童年回忆,以及她如何女扮男装加入抗联的故事。

  然而,战争的残酷现实并没有给他们太多温存的时光。1937年,日军对东北抗日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讨伐"。抗联战士们被迫转移,胡真一和柴世荣也暂时分开了。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胡真一和柴世荣各自随部队辗转于中朝边境地区。尽管分隔两地,但他们始终惦记着对方的安危。每当有战友从其他部队传来消息,两人都会急切地询问对方的近况。

  1939年春,抗联第五军遭遇日军的重重包围。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胡真一所在的妇女团遭遇了日军的突袭。眼看战友们一个个倒下,胡真一奋力杀敌,但终究是被日军俘虏。就在她认为自身必死无疑的时候,柴世荣带领一支小分队冒着枪林弹雨,成功解救了胡真一和其他被俘的战友。

  这次生死攸关的经历让胡真一和柴世荣的感情更加深厚。然而,战争年代的爱情往往是奢侈的。组织上考虑到两人的革命感情,决定为他们安排婚事。1940年冬,在一个简陋的窑洞里,胡真一和柴世荣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礼上没有鲜花,没有喜糖,甚至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他们的婚床是用几块木板搭起来的,上面铺着厚厚的干草。

  婚后,胡真一和柴世荣并没有过上安稳的小日子。相反,他们更加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柴世荣凭借自己的朝鲜语能力,经常被派去执行一些涉及中朝两国的秘密任务。胡真一则继续在被服厂工作,同时也承担了一些情报传递的工作。

  1941年,胡真一怀孕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怀孕生子无疑是一件危险的事。柴世荣想尽办法为妻子弄到一些营养品,甚至冒险潜入日军控制区,从敌人的仓库里偷来了一些罐头食品。

  1942年春,胡真一在一个山洞里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产后,胡真一只休息了短短几天就重新投入工作。她一边哺乳照顾婴儿,一边继续为抗联战士缝制衣物。柴世荣则更加频繁地出入敌后,为抗联搜集情报。

  就这样,胡真一和柴世荣在战火纷飞同生活,共同战斗。他们的婚姻不单单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革命事业的延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伴侣。

  1936年深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第六师在吉林省汪清县的一个山村驻扎。当时担任该师政委的金日成正在山村的一间简陋木屋里召开会议。会议刚刚结束,一名警卫员匆匆跑来报告:"首长,被服厂来了个同志,说是带来了急需的冬装。"

  金日成立即起身,大步走出屋子。只见院子里站着一个瘦小的身影,正是胡真一。她肩上扛着一个大包袱,里面装满了刚刚赶制出来的棉衣。金日成快步上前,接过胡真一肩上的包袱,笑着说:"同志,辛苦了!快进屋歇歇脚。"

  胡真一婉拒了金日成的好意,坚持要尽快返回被服厂。她说:"金政委,冬天快到了,战士们的棉衣还有很多没做完,我得赶紧回去继续工作。"金日成听后,对胡真一的敬业精神十分赞赏。他叫来警卫员,吩咐道:"给这位同志准备些干粮和水,还有,派两个战士护送她回去。"

  就这样,胡真一与金日成有了第一次正式的接触。此后,每当胡真一来送冬装或其他物资时,金日成都会亲自接见她,询问被服厂的工作情况和困难。在一次谈话中,金日成得知胡真一精通朝鲜语,便开始用朝鲜语与她交谈。胡真一流利的朝鲜语让金日成感到惊喜,他说:"有你这样的同志在,我们的中朝友谊一定会慢慢的深厚。"

  1937年春,日军对抗联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讨伐"。为保护被服厂的安全,金日成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护送胡真一等人转移。在艰难的转移过程中,金日成和胡真一并肩作战,共同度过了许多危险时刻。

  有一次,他们正穿越一片树林,突然遭遇日军巡逻队。金日成当机立断,命令所有人隐蔽。但是,胡真一发现一名年轻的女战士因害怕而瑟瑟发抖,可能会暴露位置。胡真一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那名女战士,同时示意她保持安静。幸运的是,日军巡逻队未曾发现他们,很快就离开了。

  这次经历让金日成对胡真一的勇气和机智印象非常深刻。他对胡真一说:"真一同志,你不仅是个优秀的裁缝,更是个勇敢的战士。"胡真一谦虚地回答:"金政委,我只是做了一个抗联战士应该做的事。"

  1938年冬,抗联部队遭遇了空前的困难。严寒、饥饿和日军的围剿让许多战士失去了信心。金日成决定召开一次动员大会,鼓舞士气。在会上,他特意请胡真一上台发言,讲述她在被服厂的工作经历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胡真一站在台上,用朝鲜语和中文交替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说:"同志们,我们的敌人是强大的,但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每一件棉衣,每一双布鞋,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和希望。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她的发言引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战士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会后,金日成握着胡真一的手说:"真一同志,你的话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我相信,有你这样的同志在,我们的革命事业一定会胜利。"

  1940年,日军的"讨伐"愈发猛烈,抗联部队被迫向苏联境内转移。在转移过程中,金日成和胡真一再次并肩作战。有一次,他们被日军追击,不得不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跋涉。胡真一的脚已经冻伤,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金日成见状,二话不说就背起了胡真一,一路背着她走了十多公里,直到安全脱离险境。

  这次经历让胡真一深深感受到金日成的坚强意志和对同志的关爱。她对金日成说:"金政委,你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金日成笑着回答:"真一同志,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战斗的战友。在革命的道路上,我们要互相扶持,共同前进。"

  就这样,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胡真一和金日成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这份友谊不仅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之上,更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聚而成的。尽管后来两人的人生道路不同,但这段革命友谊却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四、胡线日,朝鲜战争爆发。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抗日经验的老战士,胡真一很快接到了入朝参战的命令。她与丈夫柴世荣告别后,于1950年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跨过鸭绿江。

  胡真一被分配到志愿军后勤部门,负责为前线将士提供被服保障。她的工作地点是在朝鲜平安北道的一个小村庄里临时搭建的被服厂。这里的条件比起她在东北抗联时期工作的地方更加艰苦。工厂是由几间破旧的农舍改造而成,屋顶漏雨,墙壁透风,设备简陋到只有几台老旧的缝纫机。

  1951年春,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胡真一所在的被服厂接到命令,要为即将参加战役的部队赶制一批伪装服。这种伪装服需要将不一样的颜色的布料拼接在一起,以达到在复杂地形中隐蔽的效果。然而,由于物资匮乏,他们只有有限的布料可以使用。

  面对困难,胡真一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她带领工人们收集了当地居民废弃的衣物,将它们拆解、清洗、染色,然后重新裁剪拼接。在她的指导下,工人们用这种方法制作出了数千套伪装服。这些伪装服不仅节省了大量物资,而且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为志愿军在战场上的隐蔽行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1951年夏,胡真一被调往前线野战医院工作。这里的工作更加繁重和危险。除了为伤员缝制绷带和病号服,她还经常要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有一次,医院遭到敌机轰炸,胡真一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几名护士将重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自己却被弹片击中了左腿。

  尽管受伤,胡真一仍坚持工作。她躺在病床上,指导其他护士如何更有效地包扎伤口,如何用最节省的方式裁剪绷带。她的坚强和乐观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使得整个医院的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952年初,胡真一被派往朝鲜北部的一个训练基地,负责培训朝鲜人民军的后勤人员。这项工作对她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被服制作的技术,陌生的是如何将这些技术传授给他人。

  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胡真一努力提升个人的朝鲜语水平。她每天都抽出时间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主动与朝鲜同志交流,请教一些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很快,她就能用流利的朝鲜语授课了。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胡真一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继续留在朝鲜,协助朝鲜人民军重建被服生产系统。她走遍了朝鲜各地的被服厂,指导他们改进生产的基本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在平壤的一家被服厂里,她帮助工人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制服裁剪方法,不仅节省了大量布料,还提高了成品的舒适度。

  1954年春,胡真一终于完成了在朝鲜的全部工作,准备回国。临行前,她收到了金日成的亲笔信,信中对她在朝鲜战争期间和战后重建中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金日成在信中写道:"真一同志,你不仅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好朋友,更是我们共同事业的忠实战士。你的付出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朝鲜人民的心中。"

  就这样,胡真一结束了她近四年的入朝经历。这段经历不仅是她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生动写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

  1954年秋,胡真一从朝鲜回到中国后,被分配到后勤部工作。她的丰富经验和卓越能力很快得到了认可,被任命为军区被服厂厂长。在这个岗位上,胡真一继续发挥她的专业特长,为提高军队的被服保障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胡真一被调往北京,担任总后勤部被服部副部长。这是一个重要的职位,负责全军的被服供应和管理。在这个岗位上,她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当时,中国人民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军服的质量和样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调研过程中,胡真一发现很多基层官兵反映夏季军服透气性差,影响训练效果。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她提出了使用新型透气面料的建议。在她的推动下,总后勤部与纺织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发出一种既轻便透气又耐磨耐洗的新面料。这种面料很快在全军推广使用,大幅度的提升了夏季军服的舒适度。

  1960年,胡真一主持制定了新的军服标准。这套标准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天气特征情况下的实用性,还兼顾了军人的仪容仪表。新军服在保持庄重大方的同时,更突出了中国人民的特色。当新军服正式亮相时,受到了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

  除了军服改革,胡真一还很关注军队被服生产的效率问题。她提出了"军民结合"的生产模式,即在保证军队专用被服厂生产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地方公司参与部分军用被服的生产。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为国防建设节省了大量资金。

  1965年,胡真一升任总后勤部被服部部长。在这一个位置上,她逐步推动了军队被服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她大力倡导科学技术创新,鼓励被服研究所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在她的支持下,研究所成功研发出了多种功能性军用面料,如防水透气面料、阻燃面料等,这些新材料的应用大幅度的提升了军服的性能。

  1970年代初,胡真一已年过花甲,但她仍然坚持工作在第一线。她особ别关注边远地区部队的被服供应问题。为了确认和保证高原、沙漠等特殊地区的官兵能获得适合当地环境的军服,她多次亲赴一线考察。在青藏高原,她冒着高原反应的风险,实地测试了新研发的高原专用军服。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她顶着烈日,亲自体验了防沙军服的效果。这种不辞辛劳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官兵的尊敬和爱戴。

  1978年,胡真一正式退休。退休后,她仍然关心军队被服工作的发展。她经常应邀参加各种研讨会,为年轻的被服工作者传授经验。她还撰写了多篇回忆文章,记录了她在东北抗联和抗美援朝期间的经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990年,胡线岁高龄获得了"中国人民功勋荣誉章"。这个奖章不仅是对她一生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她所代表的那一代革命者的致敬。在颁奖仪式上,她动情地说:"能为党、为人民、为军队服务,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胡真一的一生,是中国无数普通而又不平凡的革命者的缩影。她以一个裁缝的身份开始革命生涯,却最终成为新中国军队被服系统的奠基者之一。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任何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独特的贡献。

电话:191-5371-9575
立即咨询>>

鲁公网安备 鲁ICP备20210279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