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基诺族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手工织布的方法用梭子来回穿梭再用形似砍刀的木板压紧织密这样用传统手工织成的布称为“砍刀布”
原标题:基诺族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手工织布的方法,用梭子来回穿梭,再用形似砍刀的木板压紧织密,这样用传统手工织成的布,称为“砍刀布”
小普希村的变化是发生在近几年,这与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白春国密不可分。
2014年,全村15户64人全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面达100%。2015年启动精准扶贫工作,其中40个村民小组是建档立卡户,贫困面占86%。就在这时,普洱茶成为基诺山乡扶贫攻坚的突破口。
此时,白春国感到机会来了,这是让全村人一起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于是他动员村民做茶生意。小普希村一位46岁的村民叫哲少,家庭十分贫困,小时候家里九口人根本吃不饱饭,15岁时他只好外出打工,就连和妻子车则结婚也是贷款4000元才办的喜事,孩子的出生更是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于是哲少开始想办法赚钱,做茶生意。妻子的娘家人说女儿,“你嫁给哲少吃什么,吃土吗? ”当知道他想做生意,岳母说:“姑爷,你就别折腾了,本钱都没有,你做什么生意。”
倔强的哲少不服输,他心想我有力气,只要肯吃苦不怕累,就一定能挣到钱。他向别人借了一辆摩托车,到家家户户收茶叶,全村一半以上的茶叶都被他收了,他边收边卖,一天来回跑好几趟。由于市场好,茶叶从开始的10元一公斤,上升到了六七十元一公斤,一个月就赚到了五万元。辛苦没有白费,他家买了手机、拖拉机,还盖了房子、买了汽车,搬出石棉瓦房,住进崭新的楼房。并且还筹措上百万元资金盖起了一栋三层小楼,专门用于接待客户。同时还购置了一辆轿车和一辆越野车,成为小普希村的“首富”。
哲少家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典型。这位“首富”曾经是小普希村最贫穷、生活条件最艰苦的一户人家,但哲少和妻子车则脑子灵活、与时俱进,短短三年多时间,就靠做生态茶叶收购加工和对外销售的事业,成为村寨茶产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年销售额超百万元。
哲少的致富经让全村看到了希望,引发了白春国的思考:一个人致富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才可以引导全村人共同致富。2015年,他做了一件很美的事情,就是让村民参加“攸乐贡茶文化节”——这是当地政府为村民致富搭建的平台,小普希村积极参赛,土门村的茶叶荣获金奖。这一下,全村都被振奋起来,种茶卖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这时,白春国却想得更深更远——他并没有盲目地鼓动大家单纯种茶卖茶,而是带领全村制定了一个《基诺乡小普希生态产业技术村规民约》。白春国说,要管好我们基诺山的生态茶园,保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做好优质生态茶叶,这样才可以可持续发展。正因为他们把住了这个质量关口,他们所产的普洱茶,品质稳步提升,赢得了市场的信任,茶价也水涨船高,由每公斤几十元上升至200元,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运输问题是困扰小普希村多年的难题。2017年,在乡政府和各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小普希村终于通了水泥路,2018年又通了网络,从此,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寨与外面大世界的沟通全无障碍。白春国感慨地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真是千真万确。货畅其流,信息通畅,让小普希村的茶叶远走八方,村民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2018年,小普希村实现村寨整体脱贫。
2015年,景洪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晓冬挂钩扶贫白春国家,为他们家做了不少好事。乡党委政府组织农户参观考察,学习茶叶加工、橡胶种植等技术,基诺山的茶叶实行了标准化种植管理。基诺人懂得,要有品质优良的茶叶,就要保护好自己的家园。经过努力,如今基诺山乡种植的茶叶,都获得并通过了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的质量检验认证。2019年,基诺山乡的茶叶面积达2.84万亩,产量1253.3吨。
基诺族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手工织布的方法,用梭子来回穿梭,再用形似砍刀的木板压紧织密,这样用传统手工织成的布,称为“砍刀布”。织“砍刀布”是基诺族女子必须要学会的一门传统手工工艺。在过去,如果女人不会织布,是一件很羞愧的事情,会被人看不起,甚至嫁不出去。
在白春国家里,我看到他的妈妈沙都织布很轻松,一时手痒,也想试一试。结果发现织“砍刀布”实际上并不容易,需要长久地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织布的技巧,手工完成一件衣服制作的过程,大概需要两三个月。
当寨子里的男人们外出打工或上山干活时,妇女们也闲不住,白春国的妈妈沙都和妻子扫吕就组织村寨里的妇女架起织布机(俗称腰机)。我们在白春国家里看到他妈妈用亲手织出的砍刀布制作的基诺服饰和挎包等装饰品很美,我也买了一个基诺挎包,作为此次基诺山之行的纪念。
在阿妈沙都的引导下,村里的很多妇女都做起了基诺族传统的手工工艺品,增加了收入。基诺人崇尚太阳,服饰上绣着太阳图案,村里的不少人还保持着用手工织布、植物染料的习俗,既传承了基诺文化,又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沙都大妈笑着说,这样的好事以后还要多去做。这些独具特色的产品,据说在市场上很火,许多外地游客通过互联网向她们订货,一个挎包卖100元,一套服饰能卖300元,还常常供不应求呢!
“心里装着寨子里的每一个人,在脱贫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白春国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车布鲁和白腊车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经常生病,只有茶叶是他家唯一的经济来源,白春国就托朋友帮忙,安排他的儿子到景洪去当保安,每年秋茶上市的时候,他就组织村民帮他家收茶卖茶,绝不让他们返贫。
白春国回忆说,过去小普希村15户64人全部都是贫困户,地处山区,没有水、没有路,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父亲从1982年起当了20年的村支书和村长,其中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向大队小队不停地打报告,向政府要救济粮。而且,不仅是粮食,就连村民们穿的衣服也是靠社会捐助。当时喝水都是走十几公里用竹筒去山下背水,那样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基诺山扶贫的力度很大,2017年小普希村的扶贫资金人均3000元,向15户村民发放贴息贷款五万元,鼓励支持他们开展茶叶加工、橡胶种植培训。还从外地引进食品加工公司帮助生态养蜂,发放鸡苗2000只,澳洲坚果苗2000株,柚子苗1000株,开展多种经营,打开致富大门。
1996年,11岁的白春国第一次来到景洪市,当他看到城里的房子盖得那么漂亮,看到农贸市场里的各种糖果和鸡、鸭、鱼、肉时,他简直是羡慕极了,从那时起他就在想,何时我们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经过多年的埋头苦干,白春国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当年的梦想如今已成现实。2018年,小普希村拥有生态茶六百多亩、古树茶一千多亩、橡胶一百多亩,全村人均收入达14972元。
白春国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5年他家就是村里的第一批脱贫摘帽户中的一户。现在一家五口每顿饭五菜一汤,四岁的儿子白国成高兴得又唱又跳,年迈的父母喜笑颜开,全家人过着开心的日子,这在20年前,白春国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想的。基诺族通过种植茶叶、橡胶、水果、中草药,使贫困落后的生活成为过去的记忆。
村民为保护生态,还把果树种到路边,等果子成熟后让路过的人都能品尝到。白春国说,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基诺族的脱贫成果来之不易,一定要巩固和守卫好这份成果,下一步我们想开发基诺山旅游。说到这里,白春国走到自己搭建的简易观景台上俯瞰全景,他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把基诺山打造成更适合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去处,让四面八方的客人来到基诺山,享受热带雨林风光,品尝我们的茶叶和水果,体验采茶、制茶的生活,吃农家饭、喝古树茶。
白春国说,下一步打算把小普希村的茶叶注册商标集体经营,带领全村一起发展独具特色的基诺族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保护好基诺山的山山水水,守卫好我们的金山银山,大家共同致富才是真正的好,我们会努力实现共同的梦想。
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再次走进基诺山乡,远远就看见绿林深处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基诺山乡的办公楼里悬挂着一块金色的“景洪市基诺山乡扶贫开发办公室”的牌匾,闪闪发光,“精准扶贫”几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走进并不宽敞的办公室,基诺山乡扶贫专干董建康和两位扶贫办工作人员正在忙碌,认真整理扶贫资料。
我抬头看,只见基诺山乡精准扶贫的很多材料、档案、图表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三个书柜,墙上挂着的“基诺族乡脱贫攻坚制度建设及工作流程”“基诺山乡扶贫攻坚”的挂牌等示意图十分醒目。此刻,我深感基诺山乡党委政府对基诺山乡精准扶贫工作格外的重视的程度。
为帮助基诺族人民脱贫致富,从“50后”到“60后”;从“70后”到“80后”,甚至“90后”;从驻村,到对口帮扶干部;从官兵,到选调大学生……都以自己的行动在奉献爱心。他们来自不同的战线,有不一样的经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帮助基诺族群众脱贫致富,让他们的生活从贫困奔向小康,从荒漠走向多彩。”
基诺山基诺族乡党委书记王超2018年9月上任时34岁,说到扶贫工作,他最大的感受是当时压力很大,整族脱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说,当时我就在想,扶贫先“扶智”,要让基诺族群众的口袋、脑袋一起富。于是,我们通过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培训,开展理论政策、实用科技、新风正气等一系列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基诺族群众树立脱贫的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决心。并针对生态环保、村容村貌等问题,将人居环境作为量化考核的指标。通过拍摄图片评比,营造创新争优的氛围,激发基诺族群众内心的原动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家一起努力,使基诺族早日脱贫,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让基诺山乡旧貌换新颜。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还增强了大家对讲究卫生、尊老爱幼等新风良俗的学习和教育。王超说,在基诺山乡的扶贫攻坚中,我们注重探索教育扶贫,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扶贫先“扶智”。2018年后,他们坚持狠抓教育,逐渐完备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如果考上大学、研究生,乡里给予鼓励和授予荣誉。
在采访中,我特意寻找到了在新司土村采访优腰时,她多次提到的帮扶干部,景洪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劲松。聊到“挂包帮”扶贫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情况时,坐在我面前的张劲松如数家珍。我在想,若不是动真情,真扶贫,扶真贫,作为一名税务局长,说什么我也不相信他对基诺族的扶贫工作会如此熟悉,这么上心。
在与张劲松的交谈中,他讲到几个小故事,从巴亚村到新司土村,基诺族群众善良朴实,勤劳吃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劲松说,我们“挂包帮”干部帮扶的村民,他们有着强烈的致富梦想,有着想过好日子的强烈愿望。我们帮扶的具体做法是,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扶。首先做出详细的调查研究,我们针对各贫困家庭中的成员有何特长,善于做什么事,摸清底细具体分析制定措施,这样的帮扶才有明确的目的性,才会达到实际的效果。
巴坡村44岁的村民扎得在养鸡方面有“一技之长”,“挂包帮”干部给村里每家每个贫困户送100只小鸡苗,一年半载后,别家可以出售五六十只,而扎得养的鸡可卖出高达97只,这一条消息一时间在村里炸开了锅。原来扎得养鸡的一技之长,是靠学习得来的。帮扶干部为村民请来兽医,讲解如何防止鸡瘟等课程,并给他们做了培训。扎得在不断地摸索和钻研过程中,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老师所讲的知识结合起来,他养的鸡不仅存活率高,生蛋多,而且还是生态鸡蛋,卖的价钱也比别人高,别人每市斤十八九元,他的可以卖到二十七八元。扎得就是这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在养鸡方面的进步很快,从一开始扶贫干部送鸡苗给他,到后来他自己精挑细选健康的公鸡母鸡配对下蛋,自己孵化鸡仔。从扎得身上能够正常的看到,从输血到造血是由“扶智”到扶贫的关键所在。
还有一位名叫腰布鲁的巴亚村人,他的长项是养猪,用当地基诺族的语言说,“这个人特服养猪。”在“挂包帮”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靠养猪致富过上了好日子。腰布鲁是个单身汉,因为摔跤后受伤左眼失明,穷得连家都没成。过去他是东家要一顿,西家凑一顿,饥一顿、饱一顿,哪里醉了哪里睡,是个典型的流浪汉。如今从流浪汉转变成养猪能手,去年还荣获“景洪市光荣脱贫户”。
景洪市税务局对挂钩的巴亚和新司土两个村委会的36户建档立卡帮扶户,通过深入识别,以个户共同生活的亲属间所具有的能力和专长为发展产业的前提,制定帮扶计划,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以先输血促进自身造血的模式,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4.5万元,因人施教、因户施策,发展种植、养殖业和组织务工等措施增加收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截至2018年,景洪市税务局所挂钩的建档立卡户36户,已全部脱贫并获得颁发的“脱贫光荣证”,其中有两户贫困户被景洪市扶贫办授予“脱贫光荣户”称号,市局及五名税务干部先后获州、市党委政府表彰。
像腰布鲁这样扶贫先“扶智”的典型,在基诺山乡比比皆是,就像景洪市税务局这样的挂钩扶贫单位在西双版纳数不胜数。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在采访中,我走访了多个部门,遇见了很多曾经为基诺族群众脱贫致富作过贡献的大好人。当我觉得本次进山采访已基本完成,准备离开西双版纳时,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段金华问我:“你采访了吗?他们可是基诺山乡脱贫致富的一支主力军啊!他们为基诺族整族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问,使我怦然心动。是啊,在走访基诺族群众时,不止一次听到村民们这样说:“我们基诺族整族脱贫的成就,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帮助。”边疆各族群众与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云南解放之日就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遥想当年,正是由父亲所在的这支英雄部队,攻克滇缅重镇——西双版纳打洛,由此宣告云南全境解放。西双版纳解放后,帮助当地老百姓搭竹楼、盖房子、打扫卫生,教他们识字唱歌学文化,送医送药,建设家园。还帮他们种田,教他们种菜、养鸡、养猪,为他们理发,甚至还教少数民族群众刷牙、洗脸,军民一家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当时的民众亲切地把称作“大军”。
如今,在脱贫攻坚的新战役中,“大军”依旧是一支主力军和先锋队,因此我特意采访了西双版纳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靳保国。他介绍说,云南省军区在西双版纳州定点帮扶基诺族乡洛特村委会所辖的普米、巴贵、洛特老寨、洛特二队、毛娥老寨、阿窝饶、普希老寨七个村民小组,2014年刚开始“精准扶贫”时做过统计,这里共有贫困户36户131人。该村自2016年9月开始由省军区定点帮扶,已于2017年12月脱贫出列,目前该村的所有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此外,云南省军区还承担了基诺族乡巴朵村“青年民兵之家”建设项目、普米村“综合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洛特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和“军民共建示范村”等建设项目,共投入建设经费185万元,均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西双版纳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双版纳军分区扶贫攻坚工作队把传承红军为了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深入群众的优良作风等为贯彻重点,在精准确定帮扶对象、制定有效帮扶措施的同时,针对直过民族的特点,狠下一条心持之以恒地抓好村寨的文化教育,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根治困扰山村祖祖辈辈的“愚根”,当好现代文明的“播种机”。同时,下大决心帮助当地党组织斩断邪恶的“毒根”,当好克服各类其他困难的“战斗队”,带领村民赶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列车”。
在扶贫攻坚战役中,还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其中基诺山乡武装部干部曾铮,就是突出的一个。
在基诺山的村寨中,村民经常能看到一个体形微胖、皮肤黝黑、身着迷彩服的身影,他就是曾铮。2017年10月,曾铮成为基诺乡茄玛村的扶贫挂钩干部。接到任命后,他立即进村了解茄玛村各方面的情况,与群众倾心交谈,增进村民感情。
一段时间的摸排之后他发现,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困难群众中树立脱贫的典型,以便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茄玛村民兵者扫,成了他的首选目标。
者扫是个能人,精明干练、致富有方。曾铮找到者扫,希望他能够站出来,带领困难群众发展产业。起初,因为金钱上的压力以及对技术、政策不熟悉等原因,者扫再三推辞,曾铮就连续几天到者扫家里与他促膝长谈。为消除他的顾虑,曾铮还专门跑到农业、林业、扶贫办等有关部门,了解扶贫政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疏通学习技术渠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软磨硬泡”,者扫终于答应“出山”了。者扫至今还时常提起:“如果不是曾干事天天三顾茅庐,我也许不会来操这份心。”
者扫“上任”后,曾铮更加忙碌,他帮助联系相关扶贫单位协调资金,联系相关培训部门到寨子里给群众上课,为熟悉政策,他还拿起厚厚的政策书籍苦读。他的耐心和真心感动了者扫和村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户户困难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他们根据自家的实际和特长,选择发展养殖或茶叶种植等产业。在者扫的带领下,茄玛村建成茶叶种植基地,新增茶叶种植培养面积,还建起了养蜂场,带动困难群众增收了六十余万元,使茄玛村的贫困户先后摆脱了贫困。
在茄玛村打了一个漂亮仗后,曾铮又“转战”到巴来村委会小巴洒村民小组,这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依然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把时针回拨到2016年的冬天,当扶贫小组走进基诺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本应入学读书的孩子,却跟着父母在山里割胶、采茶……“教育落后是导致贫困延续的最终的原因。拔穷根,必须从贫穷的地方孩子的教育抓起。”经过调研,云南省军区指导组决定与西双版纳州教育局共同考察,签订《云南省军区——基诺族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1”结对捐资助学活动协议书》,将122名基诺族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作为教育扶贫的对象,从2016年开始,持续八年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切实阻断基诺族的贫困代际传递。同时军分区在全区开展“汇聚爱心,助学圆梦”活动,安放“爱心基金”捐款箱,发动官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但让贫穷的地方的孩子都有学上,还要让他们上好学。”
近年来,西双版纳军分区不但帮助学校完善教育基础设施,还与学校签订帮扶计划。同时,编配课外辅导员定时开讲国防教育课。“部队官兵始终牵挂着这一些孩子,这些年来从未间断。”基诺族乡的黄春华老师由衷感慨地说,现在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能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多年来,云南省军区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扶志”并重,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活力,书写了令人欣喜的脱贫答卷。
2018年12月6日至7日,军委政治工作部群众工作局局长肖安水少将带考评组一行,对云南省军区精准帮扶的基诺族山乡的四个工程扶贫项目、一个教育扶贫项目、一个产业扶贫在建项目进行实地检查考评,充分肯定了云南省军区精准帮扶基诺族脱贫攻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播撒扶贫“希望种”,当好攻坚“战斗队”。西双版纳军分区扶贫攻坚工作队寻找到最适合村寨发展的帮扶项目,他们吃最简单的饭菜、睡村民家的板床,当地的基诺族村民们看到工作组的这种工作状态,深有感触地说:“部队官兵的作风这么硬、让我们扶贫的决心这么诚,我们感到当年的‘大军’又回来了!”
三次走进基诺山乡采访,我将所见所闻铭记在心,像优腰、小普希村这样通过精准扶贫摘掉贫穷落后帽子的故事,其实在各个村寨每天都在发生。如今,在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全乡七个行政村中,有贫困行政村四个,已全部脱贫出列。全乡46个村民小组,其中40个村民小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占89.13%。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0户636人,已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529.55元,上升到2020年的14347.63元。2019年,基诺族实现整族脱贫。
金秋时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基诺山一派丰收的景象,村民们沉浸在整族脱贫的喜悦之中,对未来全面奔小康更充满希望和信心。古老的基诺山在我的梦幻里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神秘世界,但它曾经留在我记忆里最难忘的,却是山地农业的“刀耕火种”和“串山狩猎”的原始部落。传说中,自创世主阿嫫腰北开天造地的那阵子起,基诺人便聚居于基诺山……4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基诺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的山山水水,讲述着基诺族山乡整族脱贫的奇迹故事,见证着基诺族整族脱贫奋斗者们的情感记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了基诺山乡的脱贫,不知有多少人为此奉献付出。经过不懈地努力奋斗,今天世世代代生活在基诺山的人们,终于甩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深情回望:扶贫路上的每一段令人难忘的风景,值得珍惜;脱贫路上的每一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未完待续。攀越崇山,展望未来,勤劳坚韧的基诺族人民将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基诺族人民经历了由原始部落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次直过,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到整族脱贫的再一次飞跃,基诺山乡的面貌焕然一新,他们世代守卫的这片青山绿水,如今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大山深处的基诺族正以崭新的姿态,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携手奔向小康。
告别基诺山,我依依不舍。夕阳西下,霞光漫天,温柔的暮色笼罩着基诺山寨,山间的晚风轻轻吹过。村民们劳作归来,伴随着丰收的喜悦,呼吸着山林的清新,滋润着心田的宁静。在我眼前,这是一幅基诺山乡迷人的美丽画卷;在我心里,回旋着各兄弟民族共谱脱贫的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