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绿色”手段破除绿色壁垒

更新时间:2024/06/01 18:59:56 更新来源:新闻资讯

  入世后,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税门槛越来越低,不过绿色壁垒这一非关税壁垒的问题日渐突出。据了解,今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回销数量大增。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一份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多达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了绿色壁垒的负面影响。

  不久前,30万件出口欧盟的中国茄克被迫回销,原因是茄克拉链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江苏申澄集团出口德国的一批针织服装,日前也因没有达到合同上约定的生态纺织品标准被中间商处以16万美元罚款。

  在世界贸易格局向更自由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今后国际贸易的保护主义将更多地运用高技术标准措施外国商品的进口,以环保为名义的绿色壁垒将成为一种最大的、受到保护和鼓励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资料显示,绿色壁垒近来已有加剧的趋势。有关专家觉得,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程度已经并将超过反倾销案件的影响,已成为入世后我们不容回避的课题。

  所谓绿色壁垒,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以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采取一些措施,从而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目前,国际贸易中盛行的绿色壁垒,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为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制定一定的环保技术标准,以使其他几个国家的商品没办法进入这些国家市场。在我国,人们遇到的有些出口转内销的服装,主要是因为不符合环保标准而被拒之门外。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在绿色壁垒中受阻最大的,要数一些大宗出口产品如纺织品等,绿色壁垒正成为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随着近年来质量技术壁垒慢慢的变成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随着时下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大举进入国际纺织品与服装贸易领域,各国对纺织品及服装在穿着使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美国、欧盟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严格的法律和法规和标准。专家预料,生态纺织品及其消费,将主导国际纺织品贸易的新潮流,发达国家对销售和进口纺织品的有关法令规定和必须通过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检测程序,将给纺织品输出国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官员指出,作为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虽然同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税越来越低,但是绿色壁垒正成为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在货物型的壁垒享用同等待遇的同时,我国面临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却在增加。

  据了解,在纺织品、服装领域的技术壁垒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所设置的壁垒,主要是要求企业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及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和声明”;另一类是针对产品本身对消费的人的安全和健康影响的,要求产品不能对消费的人的健康产生影响。

  专家介绍,服装的污染有两个来源:一是服装原料在种植过程中,为控制病虫害会使用杀虫剂、化肥、除草剂等,这些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会残留在服装上,引起皮肤过敏、呼吸道疾病或其他中毒反应。二是在加工制作的完整过程中,会使用氧化剂、催化剂、阻燃剂、增白荧光剂等多种化学物质,这些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残留在纺织品上,使服装再度蒙受污染;成衣的后期整形步骤还会用到含有甲醛的树脂,也会对服装造成污染。据了解,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几种化学加工剂如超量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染料,会对人体皮肤引起一次性化学刺激,造成皮炎,发作时最短4小时,最长6天;免烫服装多用含甲醛整理剂,对甲醛有抗体的人会产生变态反应性皮炎;柔软整理剂虽可减轻服装对皮肤的物理刺激,但可能会引起体质异常的人患变态反应性皮炎;一般内衣、袜子等都要用有机汞或其他化合物进行卫生整理,有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或接触变态反应;某些含氟溴元素的织物整理剂会引起皮炎;为防腐防虫一些服装会使用一种毒性很大的化学物质五氯苯酚。此外,在服装的附件中,如拉链,会含有铅等重金属。

  纺织品也存在类似问题。业内人士透露,纺织品在加工生产的全部过程尤其是印染工艺流程中,不仅会对环境能够造成污染,还会有一部分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残留其中,危害消费者。某些生产厂商为了节省本金,使用含有甲醛的抗菌整理剂对纺织品进行抗菌整理,这不同程度地导致产品残留有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甲醛。而在西方某些国家,一旦纺织服装产品中查出过量的甲醛残留物,将立即予以没收、销毁,其经销商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

  我国对纺织服装的毒理检测和环保污染保护检测鉴定起步晚,技术落后,对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重视不够

  专家呼吁,中国纺织服装业应尽快采取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环境标准的建设。国际上的环境标准主要有两类:一是控制污染排放的环境标准,二是产品的环境标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标准种类少、限制小,前者造成国外的污染转移,比如我国汽车排放标准低,国外的一些淘汰车型就能进入我国,一些外资企业来华建厂生产水泥也因为我国水泥行业排放标准低;后者则造成别人进来容易,我们出去难,比如我国只对62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量作出规定,而日本规定了96种,美国规定了115种,这使我国食品出口受损的风险加大。

  据了解,国外客户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的质检要求正出现三大变化:从传统的重视外观品质检验趋向注重内在质量的检测,有的外商已将纺织品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条款;对纺织品的质量指标更严格,许多客户会在合同中对影响正常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别的条件,对染色牢度等项目指标的要求显著提升;对纺织品的质量发展要求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更重视安全性、卫生性。自奥地利1990年率先制订了环保纺织品标准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出台了相关的环保法规和纺织品环保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美国、欧盟还相继提出了对非环保染料的限制,对纺织品中偶氮染料、甲醛、五氯苯酚、杀虫剂、有机氧化物等的含量都实施了严格的限制。目前最严格的要数国际环保组织制订的《欧盟生态纺织品标准》。

  专家认为,我国对纺织服装的毒理检测和环保污染保护检测鉴定起步晚,技术落后,对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重视不够,这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需要急起直追。

  据悉,为促进纺织品出口,减少因质量和环保问题造成的损失,我国正在推行产品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双绿色认证,拿到双绿色认证企业的产品在出口过程中可获多项免检。但是,在我国7万多家纺织品企业当中,目前只有北京铜牛、杉杉集团等18家企业获得了双绿色认证。目前除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有一个对照欧盟标准制定的生态纺织品标准外,还没有一个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由于没相关法规,现在对服装在进入市场前没有专门机构进行强制性检验。不过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正在制定纺织品的安全通用国家标准。

  与此同时,专家还建议建立相应的培训和咨询机构,各中小企业也应努力提升个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尽快实现产业升级。

  日前,中国外经贸商会联席办公室已经在北京成立,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各商会重大共性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促进加强与国外相关组织的联系,组织有关的国内外调研,组织和协调各商会工作交流和业务关系,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意见、提出建议,承办政府及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目前,国内内衣行业惟一通过了国际环保组织生态纺织品认证的婷美公司也向全行业发出呼吁:国内企业都应该遵守国际规则,生产经过环保认证的绿色产品。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欧洲部的程女士说,纺织行业是我国的外贸出口大户,对外依存度很高。别认为入世后贸易壁垒将逐步取消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纺织业迎来了艳阳天。国内纺织品企业要想在国际上有所作为,就必须研究国际规则,生产经过环保认证的绿色产品。她提醒国内的生产厂商,出口前就要十分明白客户的要求和详细标准。程女士说,欧盟统一设卡,所以事先要了解国外的一些动态,掌握测试手段,不要心存任何侥幸,出现一点小问题,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她介绍,国外对货架上的东西会进行按时进行检查,一经发现问题,就会提出退货、索赔,有的要销毁,惩罚得非常厉害。技术不过关的厂家绝不能一意孤行、引火烧身。

  其实,受绿色壁垒冲击的中国企业不仅限于纺织服装行业。近几年我国农产品由于质量安全方面的原因而在国际市场屡屡受挫的状况已经不在少数。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慢慢的变成了推动我们国家农村经济繁荣、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目前,中国曾经几乎垄断世界的茶叶出口也备受绿色壁垒打击。资料显示,现在中国茶叶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比斯里兰卡茶叶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茶叶还要低两成。事实上,由于担心中国茶叶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污染超标,欧洲已经削减了对中国茶的进口,过去两年减幅超过37%。

  据了解,我国茶叶行业当前存在许多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茶叶生产经营过度分散和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茶叶经营企业规模弱小并难以与国际上具有雄厚实力的跨国企业同台竞技等等。现在,中国茶更受到双面夹击:进口绿茶、红茶、花茶、普洱和乌龙的关税在1999年1月10日前高达80%-100%,加入WTO之后,中国农产品的关税将下降到14.5%-15%,茶叶进口许可证和配额也将逐步取消,洋茶将长驱直入;而欧盟针对低价的中国茶砌起了“绿色壁垒”,大幅度扩大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验种类,从6种扩大为62种,降低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标准10倍-100倍。根据欧洲委员会的检测结果,目前我国茶叶农残超出欧盟标准的主要农药是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联苯菊酯、氯氰菊酯、DDT、乙硫磷、杀螟硫磷、喹硫磷等。

  由于担心中国茶叶的农残和重金属污染超标,欧洲已经削减了对中国茶的进口,过去两年减幅超过37%。在德国进口茶叶份额中,中国已从第一位退居第二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亦以食品安全为由,仿效欧盟提高了对茶叶农残的控制标准。

  国内一家地方茶叶进出口公司CEO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虽然茶叶中有农残含量,但在茶汤中浸出的很少。欧盟不顾饮茶实际,硬性规定干茶检测,而不是汤检,这将成为中国茶叶出口的最大障碍。

  记者从农业部门了解到,欧盟实行新的农药残留最高限量标准,规定氰戊菊酯含量低到仪器不可检出的程度,这对中国茶叶出口带来很大冲击。重视和开发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建立完整的质量检验体系,加快建立和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已是我国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专家指出,欧盟从严限制茶叶农残指标,影响我国茶叶向其正常出口,同时也迫使国内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下决心解决茶叶高农药残留问题:一是要加大对农残问题的宣传力度,采取行政手段加强茶叶生产和销售的农残监控,切实贯彻执行农业部《关于禁止在茶树上使用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的通知》;二是要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国内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使生产者在必须用药时有标准可依,从源头上解决农残问题;三是要与国内外检验部门探讨在中国设立检验处的合作可能或进口农残检验设备,加快出口样品农残的检验,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四是与欧盟探讨修改茶叶农药检验方式的可能性,即由干态检验改为液态检验。

  一位茶叶进出口公司老总认为,中国茶要突破绿色壁垒,必须合纵连横,结束各自为战、独霸一方、孤军奋战的局面,打出品牌茶,否则,自家的市场难保。他呼吁:中国茶产业必须产生巨无霸!

  据悉,中国有5万多家茶企业,却基本上没有品牌茶,大部分企业的年产值只不过几百万元。中国的名优茶有上千种,却没有一种成气候,有规模。而英国的立顿茶在世界五大洲市场的占有率达60%,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

  当然,并非只有坏消息。现在已有慢慢的变多的发达国家认识到绿茶的保健功能,而绿茶占中国整个茶出口量的68%,这说明中国绿茶仍具出口优势,关键是必须用现代工业公司思想生产茶,用现代营销手段树立大品牌。

  有资料表明,去年全球绿色消费超过3000亿美元,比1998年猛增50%以上。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生态服饰已开始成为消费的首选,喜欢购买绿色产品的人超过50%。有关专家觉得,未来10年,绿色产品将主导世界市场。更有国际经济专家预测,在以绿色消费为消费主流的21世纪,不出50年,非绿色产品将被逐步淘汰出局。因此,绿色意识强化与否关乎企业未来命运,此说并非危言耸听。面对绿色壁垒的中国企业应该警觉,跟上“绿色经济的时代”。

  有关部门认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尽快制定应对入世后绿色壁垒挑战的一揽子计划。要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绿色防线,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把绿色贸易思想融入我国的贸易制度中,并有效地予以引导;国家应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产品给予扶持,推动我们国家产品的绿色化,以适应国际上绿色贸易的需要;还应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以绿色生态产业代替污染严重的产业,以此来实现产业体系的调整,建立我国的循环经济结构体系;应建立相应的培训和咨询机构,全方面了解绿色壁垒的最新动态;同时,中国的中小企业也应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进行产业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赵秀文教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特别强调说,虽然绿色壁垒也可能是某个国家打着环境的幌子而行贸易保护之实,但WTO的有关规则非常透明、公开,执行起来相当严格。因此,面对绿色壁垒的我国企业,还应该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电话:191-5371-9575
立即咨询>>

鲁公网安备 鲁ICP备20210279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