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正规:
9月25日深夜11点,鹿特丹唐人街的店铺都关上了门,只有一家叫做WATT的舞厅越来越热闹。
它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家“可持续舞厅”(Sustainable Dance Club)。荷兰人老板Aryan Tieleman还经营着鹿特丹数家高档餐厅。“我觉得年轻人会喜欢可持续这个想法,当然他们到这里来是找乐子。不过,我们确实是一个环保的舞厅。”Tieleman亲自领着记者参观了利用雨水的厕所和可以发电的舞池。
10月23日,荷兰首相鲍肯内德(Balkenende)带领的内阁代表团正式访华,他在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荷兰在可持续发展技术等方面有非常独到的经验,希望能在这样一些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从首相到普通公民,人们把可持续发展挂在嘴边,这或许源于几百年来荷兰人与自然环境不断斗争并最终达到和谐的过程。难怪迈克尔布朗嘉特(Michael Braungart,欧洲风靡一时的环保书籍《从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C2C〉的作者之一)会这样和记者说:荷兰将会先于他的祖国德国,变成全球上第一个实现“从摇篮到摇篮”的理想的国家。
迈克尔布朗嘉特是化学家,德国汉堡环境保护鼓励组织(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couragement Agency,EPEA)的创始人,绿色和平组织化学部门的主管。
9月23日,当记者在2008全球连通城市发展大会上见到布朗嘉特时,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他曾是一个为了环保而居住在树上的激进者。从1984年起,他在世界各地的大学、公司、协会等作报告,阐释生态化学和物流管理方面的全新观念。
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此次大会邀请了旧金山、首尔、马德里、汉堡、里斯本、伯明翰等60多个城市的市长。大会由非政府组织“连通城市发展”(Connected Urban Development,CUD)举办,该组织由著名的Cisco公司推动,联合全世界城市,旨在通过通信等手段建立城市间的沟通渠道,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
布朗嘉特在大会上介绍了“从摇篮到摇篮”理念,其核心就是拒绝“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同时这也颠覆了传统的环保观念:可持续性发展的提法或许不是最好的,人们更应该用创新的、绿色的理念来发展。
布朗嘉特说,传统的环保观一直在强调“减少或不使用某些东西就能改变环境”,但这种理念本身就有问题。他解释这个观点时非常诙谐:“有些政府说不使用汽车就是为改善环境作贡献,那假如我自己不存在汽车,是不是就不能作贡献了?在新加坡,政府提出这种方式的时候有人质疑,那我应该有两辆车,今天用这辆明天用那辆,我就能天天保护环境了。”布朗嘉特认为这不是能保护环境的做法。
“传统的观念提倡少消费,靠不做的方法抵御环境污染,我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果仅从减少污染的角度讲,原东德比西德、朝鲜比韩国要做得好多了,我在一次会议上问大家,靠不做减少污染谁做到了?台下有人喊孟加拉国做到了。那我们是不是就都该学习原东德、朝鲜、孟加拉?显然不是。如果那样我们什么都不要消耗,干脆只买厕纸就好了。”这或许就是“从摇篮到摇篮”的关键,不是要停止生产和消费,而是要让人们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继续享受生活。
布朗嘉特认为,新的文明是学习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从新的生活方式与新的生产方式着手,透过创意的设计,不再有所谓的废弃物。所有的产出,都是另一个流程的输入。因此资源不断循环,一个价值创造另一个价值,生生不息。而目前全球环保事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很多地区的人们还不能像生物代谢那样,找到发展“技术代谢”的方法,让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起来。
多年来,布朗嘉特和建筑师威廉麦克唐纳始终致力于探索如何使人类社会继续合理发展的问题,并把他们的新设计理念积极付诸实践。《从摇篮到摇篮》这本书就是二人对他们长期实践探索的一次理论总结。
他们的实践也在中国积极进行着。布朗嘉特在中国的某些城市试验着帮助人们在自家屋顶种菜的项目。他不认为在中国实现C2C有困难:“中国人几千年的思维方法就是自然循环的方式。比如在农村,人们非常希望客人能在自家上厕所。中国人要解决环保问题,首先要回归自己的传统,再借鉴西方系统的思维方法。”
David是IBM荷兰公司的一位工程师,他居住在阿尔梅尔(Almere),却在阿姆斯特丹市上班。在不堵车的情况下,从阿尔梅尔到阿姆斯特丹开车大约40分钟左右。但是David经常因为堵车在路上花掉2个小时。
现在,David的烦恼已经被阿尔梅尔新建的智能工作中心(Smart Work Center,SWC)解除。当地时间9月23日下午,全世界第一个智能工作中心在阿尔梅尔宣布正式运营。为SWC提供资助的Cisco公司认为,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办公模式“连通和可持续的办公”的诞生,它将保持经济的增长,提高生活品质,并且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带来的挑战。人类能选择去城里上班,也可以到SWC来工作,这将是一种弹性的工作方式。
记者在SWC看到,这里可以向个人或者公司出租独立的办公间,并为他们提供信息和通信设施,让他们就像在阿姆斯特丹市的办公室里一样地工作。IBM公司在这里租用了一间办公室,David现在每周有一天时间在这里工作,从他家到这里只要10分钟时间,免去了长途跋涉去上班的辛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办法,而且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David这样告诉记者。
阿姆斯特丹市有2.5万雇员,居住在阿尔梅尔的很多人都要去阿姆斯特丹市上班。阿姆斯特丹市市长Job Cohen在SWC的启动仪式上说:“交通压力和气候变化问题促使我们一定要寻找新的办公方式,或者新的办公地点。对创新的追求是可持续增长的要素。阿姆斯特丹市慢慢的开始了一项计划,将在2015年前让所有建筑达到二氧化碳平衡。”
“我们想探索现代的雇佣方式,想让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环保作出贡献。我们应该新知识来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的全部过程的能量平衡与二氧化碳平衡。”阿尔梅尔市市长Martine Visser和记者说:“阿尔梅尔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城市。我们拥有覆盖全市的光纤网络,有基于宽带信息技术的高清晰度的视频沟通系统。这将成为全世界的典范,作为市长,我非常热切地希望实现这一点。”
Willem Doorduin是Teleportel公司负责在荷兰销售的员工,该公司为SWC提供了一套基于宽带通信技术的3D视频交流系统。利用这种新产品,可以和远在千里外的人交谈,而感觉对方就在自己面前。Doorduin 和记者说:“你只要坐在这里和对方聊上30秒,可能就会忘记自己是在和电视里的人讲话。使用电视电话的工作方式后,人们和客户的沟通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变得更亲切了,因为以前只是在电话中交流,现在却能够正常的看到对方。”Doorduin说,这种技术已开始在中国使用,他希望重视人际关系的中国人能喜欢这套新技术。
透过操作间的玻璃,记者看到两个巨大的机械手每次抓起8到9吨的垃圾,投放到通往焚烧炉的通道里。操作间里的工人熟练地指挥着机械手,他们能从面前的监视器上看到垃圾收集场的通道外是否有运送垃圾的车辆到达。每天,阿姆斯特丹市和周围19个社区的5000多吨垃圾分类后被送到这里,工厂24小时不停歇地运转。
这里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的单体工厂。“我们是阿姆斯特丹市的一部分。”废物回收能源工厂的Nadia Pattavina这样开始了她对记者的介绍。送到这里99%的垃圾都能变成可再次利用的产品,所以在这里没有废物。垃圾不只被转化为电能、产生热水,通过电网和热水管道输送到阿姆斯特丹市的市民家中,燃烧后剩下的铁还可以被重新分离出来并出售,沙子和玻璃还可用于造路、固定地基,烟灰还被用作建筑原材料或制造成融雪剂等化工产品。
Pattavina告诉记者,工厂拥有86年垃圾产能的经验,发展到今天,其热能利用效率达30%,是全世界同类工厂中最高的。每年可生产100万兆瓦电能,2500吨铁。但他们仍然觉得从垃圾中提炼出可再利用的产品有很大的空间,一些稀有贵金属,如金、银、铜等将是他们下一步的目标。Pattavina相信,通过努力,荷兰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然而,垃圾的高效利用得益于严格的垃圾分类处理。“其实我们也没办法把塑料等化工产品分离出来,如果人们在扔垃圾时不分别投放,垃圾燃烧后就会产生毒性强烈的气体,整个工厂都会被毁坏掉。”Pattavina坦言,在荷兰的城市,人们还有不严格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存在,但是农村地区就实行得很好。因此,对垃圾的分类是由一些公司完成后再送到这里的。
垃圾从城市里来,变成能源和产品后再回到城市里去。目前,阿姆斯特丹市的电车(公共交通设施只有有轨电车,没有使用汽油的车辆)、街上的照明灯等公众设施使用的都是这种“绿色能量”,剩余的电力则被卖到电力公司,由市民选择购买。
“只有1%的焚烧废物没办法处理回收,需要用特殊装置存放,但绝不能埋进土地里。” Pattavina告诉记者:“荷兰有11个这样的垃圾产能工厂。中国北京市市长去年也来考察过。但废物回收产能需要一个相当庞大的体系,不同国家使用这种系统需要考虑当地的情况。我们目前正在与一家美国公司合作,准备在欧盟各国推广使用,以获得最高的垃圾回收效益。”
如果垃圾产能的技术能在欧洲率先推广,那么“从摇篮到摇篮”的现实又进了一步。
Aryan Tieleman在唐人街上有很多要好的中国朋友,他活力十足地给中国记者讲起他的可持续舞厅。
他先带记者参观了“零垃圾”的吧台,这个吧台用玻璃酒瓶砌成,实现了不浪费电能和水。一个华丽的水墙其实是一套雨水重复利用系统的一部分。收集起来的雨水从屋顶流下来,成为一面现成的水墙,再流向厕所,最后进入下水道。在荷兰,下雨极其频繁,因此雨水利用的成本比较低。
接着,Aryan Tieleman展示了一个独特的舞池。它看上去像是一个玻璃台,占地36平方米,高约40厘米,人站上去,跳一跳,玻璃下面的彩灯就会亮起来,跳得越起劲,灯就会越亮。这其实是一套特别的能量转换装置,它将运动产生的动能转换成了电能。几十个年轻人的青春舞动,就可以解决整个酒吧10%的用电。
尽管9月4日才开业,Tieleman已经觉得发电的舞池不够大。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装置还需要改进,将来他需要更好的舞池,让它为舞厅提供更多的电能。令记者惊奇的是,他也读过《从摇篮到摇篮》这本书,并且对其中的理念津津乐道:“享乐和可持续发展都要。不能停止人们继续向前发展。这本书里的想法非常好。”
Tude Buitenhuis是“可持续舞厅”公司的商业拓展人员。她告诉记者,她也读过《从摇篮到摇篮》这本书,年轻人慢慢的开始接受可持续发展这种观念。尤其像荷兰这样一个27%的国土面积和60%的人口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国家,人们更早地意识到要和自然和谐相处。“环保和享受生活不矛盾,人们并不认为使用可持续发展的东西是破坏生活质量。”
9月26日,当记者和“绿色车轮”(Green Wheels)的创始人Jan Borghuis提起WATT时,他说还不知道这个有趣的酒吧,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他所经营的“绿色车轮”是一家提供类似于租车服务的公司。
Borghuis和记者说,1995年公司创办的时候,荷兰全国有60万辆汽车,可有些人一周才使用两次自己的汽车,有的人甚至一年才使用两次。在阿姆斯特丹市,有一半的人不会每天使用自己的汽车。于是提供车辆出租的想法应运而生。如今,该公司已在阿姆斯特丹市设置了450个网点,只要成为“绿色车轮”的会员,登记了相应的居所等信息,就可以在任何需要用车的时候打电话或从网上预订汽车,然后到最近的网点租用一辆中档轿车。当使用完后,可以把车开到本市的任何一个网点归还。在阿姆斯特丹,任何用户都可以在住所附近500米以内找到这样的网点。
“好处是明显的,人类能节省买车的钱以及停车费,不用保养车辆,不用洗车,而且减少了废气的排放。”Borghuis介绍,1998年开始,该公司的业务向德国柏林、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等欧洲大城市延伸。“今天在荷兰已经有很多人接受了这种环保的用车模式。我希望把这个系统介绍到欧洲其他几个国家。”他希望,到2011年,公司能在荷兰和德国的70多个城市建立5000多个网点。
荷兰首相鲍肯内德也向记者表示,“从摇篮到摇篮”的思想很重要,现在汽车行业已经做到了90%以上的回收再利用,而将来所有的生产的全部过程都应该用C2C的理论来设计。随着人口的一直增长、环境的不断恶化,寻找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迫在眉睫。他希望,不仅是荷兰,不仅是欧洲国家接受这种C2C的理念,中国也正在加入到实现循环经济的进程中来。